微信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地名文化
碑  亭(老城镇)
信息来源:荆州市民政局 | 发布时间:2023-08-11 19:10

泰山庙北面是碑亭湖、南面是蠡田湖。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泰山庙无山无庙,碑亭湖无碑无亭,然而蠡田湖确实是有蠡(蚌壳)有田有湖。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过去,起自庞家湾经朱家埠到黄家铺(今大口)是松滋境内的一道皇堤(长江干堤),在距庞家湾近两华里处碑亭堤段经常出现溃口,为不再让江堤溃口,当地老百姓就在碑亭与庞家湾之间(现财政渔场处)修了一座庙,取名“泰山庙”,寓意稳如泰山。这座庙1956年被拆后将砖瓦木料用来修了学校。

泰山庙修是修了,但是它并没有确保碑亭堤段安然无恙。碑亭这个地方,碑亭河、碑亭湖并不是无碑无亭,碑亭河演变为碑亭潭及碑亭湖皆因皇堤以西(现朱家埠村境内)的碑亭而得其名。

据传碑亭故事是这样的,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皇堤西南朱家埠村头彭姓人家生了一名男丁。这个孩子自幼顽劣且很有臂力,经常在村内斗殴滋事,其父无奈,便将他送至当地私塾张老先生处课读。张先生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得这个学生文武兼优、大有长进。后来通过科举考试录取武状元,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数年之后,武状元衣锦还乡,前往张老先生处拜谢恩师,方得知恩师已谢世西归。为缅怀恩师教诲之恩,便出资在皇堤渡口处西南侧树碑建亭、撰文铭记。

话说渡口原本长江故道松滋段的一条河流,后因此处建有碑亭,人们就称之为碑亭河。碑亭河渡口是松滋与枝江的一处古渡,因皇堤以北为枝江辖区古江乡,1950年划归松滋时称“和平乡”,即现在的江心、莱洲、新华、芦洲、芦尾、金闸、碑亭等村。渡口对面居住着王家垴、李家角及李家车路口子等几个自然村,解放后几经合并称之为团结大队。1980年更名为碑亭村即因碑亭河而得名。

碑亭河演变成碑亭潭,继而成碑亭湖也只有近150年的历史。清同治九年(1870)皇堤顶端庞家湾溃口,泰山庙下游碑亭段迎流顶冲,长江之水如脱缰野马直奔碑亭渡口而去,将碑亭裹挟其中破堤而入,将渡口上端不远处冲成一个万丈深渊,碑亭河从此称之碑亭潭。潭有多深,至今是一个谜,据说有人曾经用四两麻线都没探到底,反正100多年来无论怎么天旱,该潭从没干涸枯竭而底朝天。1907年以后,碑亭河左岸相继围堤成垸,碑亭湖就此形成。碑亭湖北起黄家港,南抵朱家埠,东至南河垸,西与蠡田湖仅一堤之隔,总承雨面积31.6平方公里,最大容水量1112万平方米,一般容水量900万平方米。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