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地名文化
喻家碑
信息来源:荆州市民政局 | 发布时间:2023-02-13 15:11

在高基庙以北约十里的乡下,有个地方叫喻家碑。说起喻家碑,很多人就联想起曾可前,有的还说“因曾探花死后立的碑,故名。”显然这是一种误解。为什么会产生误解呢?还得从这个地名的变迁说起。

早年,黄莲湖畔有喻姓、曾姓等家族居住,而喻姓最多,故名喻家坊。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曾台的儿子曾可前高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喻家坊出了曾探花的消息轰动四面八方,县城还建起了“探花坊”。来喻家坊曾家祠堂祭祖的,到坟山烧香化纸的,到曾府贺喜的、送礼的、赴宴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使喻家坊热闹起来,名声远扬。这里的人提到曾探花也觉得脸上有光,因而说起喻家坊就提到曾探花。

过了十多年,曾可前病逝后埋葬在家乡,官方确定将喻家坊改名探花山。不知是托曾可前的福,还是喻府祖上显灵,思宗崇祯年间,喻尚献官至右都御史,后加封太子太保。

清朝初年,喻在探花山病逝,葬于曾可前墓东南三里许,后人为他树一块高达十尺的石碑。这块碑的两旁有砖砌碑框,顶上有砖砌瓦盖的遮雨檐,此处故名喻家碑。经过三百年风吹雨淋,碑文尚清晰可读,只可惜1955年底,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墓碑同祠堂庙宇等一并拆毁。不过关于喻尚猷的传说,还在这一带流传至今。

最有趣的是他同崇祯皇帝的诀别。明朝末年,喻尚献作为督察官,经常要向皇上汇报情况,所以与崇祯皇帝关系密切。可是好景不长,李自成兵围北京,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崇祯虽然知道大势已去,却不肯束手待毙,依靠城高壕深、坚守不出,以待救援。

有天皇上带贴心太监王德华,青衣小帽溜出皇宫,一来想了解民情,二来想试探官心。走在街上只听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洛阳失守,皇叔被杀,大明江山已去一半”。有的说“义军围城损失惨重,一旦攻破,只怕会将皇上千刀万剐”。两人越听越怕,赶紧离开。想到各官员府中去找些安慰。哪知人心叵测,虽然各府都有人开门,但没有一个正头主在家,开了门不认识,皇上也不便说明身份和来意,没进门就走了。两人悻悻不乐,紧走慢走,不知不觉到了喻督察府前。皇上先叫王德华去试探试探,王去拍了两下门,只听内面有人走动,门却未开。于是德华大呼:“皇上驾到!”喻听说“皇上驾到”,赶忙开门,跪在地下不敢抬头。等了半天还没动静,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关上了门。其实是皇上和太监怕喻也不在府上,故意躲闪到一边去了。现在亲眼看到喻督察接驾就放心了。马上回到门口,正儿八经地叫王德华接驾,可是喊了儿声也没人开门。皇上长叹一声:“上天弃我,剪灭大明”

感到民情背离,官心涣散,只好在太监撑扶下,摇摇晃晃地回宫去了。

第二天崇祯皇帝带着王德华在煤山上吊死了。皇帝一死,顿时树倒猢狲散,北京城不攻自破。喻尚献不得不带着家眷逃回到石首探花山来。直到临死前还在悔恨当初没跟崇祯皇帝见上最后一面。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