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地名文化
南岳山
信息来源:荆州市民政局 | 发布时间:2022-07-22 15:47

南岳山位于石首市中心城区,山体呈东西走向,最高处海141.7 米。南岳山原名龙盖山,相传“山旁有龙穴,昔日龙现其上龙出,则山上有雾如盖”,故名龙盖山。古有“三凌霄汉,下接平壤左带荆江,右襟洞庭”之赞普形容南岳山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岳山以道教而闻名,又以宏伟的官观建筑而增色,使之成为鄂南洞庭湖区知名度比较高的道教名山,冠以“小南岳”、“小武当”之谓。

道教在石首相传有近1700 多年的历史。道教历代以市区南岳山为要活动场所,

在清咸丰以前就有道长住持,住在修天观(后成废墟)。汉代以来,南岳山就被誉为江汉、洞庭湖两大平原值教福地之一。汉代时期建有五座六角亭,列供多尊金、铜、生铁木质神象,时有香火奉祀。

三国时期,百姓苦于兵荒马乱,希冀有一尊能主持正义、兴利除害的神祇,于是增修南岳大殿,供奉南岳祖师,并将六角亭改建成较大规模的七女宫。

延及唐五代,又在南岳大殿南侧增修李卫国公祠,以纪念唐李靖下江陵取萧铣驻兵此时,关心群众疾苦,招致远近悦服,“建祠以祀其德”。之后,产生了许多符合人民群众心愿的神话,广为流传。同治丙寅《石首市志》载:公尝射猎山宁,宿一朱衣家。夜半,忽一妇人谓公曰:“此龙宫也,天符命行雨,二子都不在,欲烦公一行.....此后,每逢天旱,当地老百姓就到李卫国公祠求雨。同书又载: 山旁有石湫,世为龙穴,昔有龙现其上,故名龙盖山。朝出云则雨,农民种禾,往往占候不诬。是山是祠,为祈雨设也。因之香火鼎盛,历宋、明、清而不衰。

明太祖朱元璋管新时由于他出身释门,因而允许儒、释、道三教流传,并且借此规范人心,稳定政权。其后,明成祖朱棣为消除“以臣弑君”“同宗相戮”舆论的影响,于是大肆宣扬“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造真武祖师保佑他的舆论,遂大建武当山道教官殿,为他自己树碑立传。石首南岳山的道众也乘此扩大宫殿建筑,将七女官改建成玉皇楼,增修真武祖师殿、雷祖殿、灵宫殿、紫金殿、南天门,又从南岳山西脚至顶峰,每隔半里许依次建有关帝庙、一天官、二天宫、奎文阁(俗名三天官)等。其时为南岳山道教活动鼎盛时期。所有楼、殿、祠、阁,均飞檐斗拱,画龙雕凤,颇具气势。至明代中叶,有些人崇仰佛教,南岳山香火稍有冷淡。到明末至清代,南岳山麓的庵、阁、亭、坛仍时有兴建。明万历年间,曾可前(太史公)在山北麓建慈云庵,在至文阁后山建有凉亭。

当这些庵、阁、亭、坛建成后,不少名笔巨手题字咏吟。公安袁宏道(吏部)题石头庵额曰:“石首路滑”。蜀黄晖(太史)题慈云庵额曰:“杂花庄严”。余姚王守仁( 兵部尚书)有《龙潭独坐》七律一首云:“何处花香人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展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独写倚阑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游人无名氏题凉亭楹联云:“扶短筇,壮游名山,上凌霄汉,下接平壤,左带荆江,右襟洞庭,两湖钟秀衬圣地;凭危亭,俯瞰寰宇,东临夏口,西通巫峡,南极萧湘,北望幽燕,三楚雄观起宏图。”这些豪吟巨书,名噪一时。

清代,石首人李良恭在外地做官归来,特在文峰山下修建普同庵,并将普同庵右首的般若庵(此庵在明神宗时修建)改名静莲庵作为李氏家庙。乾隆时,南岳山脚下又增建有华严庵和准提庵。

人间沧桑巨变,道教几经盛衰。从清咸丰年间起,南岳山道教逐渐趋向衰落。成丰四年(1854 年)。据传巴华人“作乱”,烧毁了一天宫、二天宫全部,亦延及奎文阁,惟神像幸免,乃寄供于东岳山的三义寺内。后由道衲陈常静化缘修复罹灾庙宇,并迎回神像。不久,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天京内冮而出走,会师江陵途经石首时,与清兵多次鏖战,致使多数庙字遭兵灾,仅存峰顶南岳庙及庙内供奉的南岳祖师、雷祖、四大天王、城隍土地等神像。后人李宗莲有诗云:“龙已乘云去,空留一盖阴,有时肤寸合,犹解作甘霖。”此时庙宇宫殿虽遭破坏,香客游人稀少,但庙上公田仍存三百余亩,收入可维持道众的生活。(郑双彩、廖树臣、彭华)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