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地名文化
金龙寺小考
信息来源:荆州市民政局 | 发布时间:2021-10-15 15:31

金龙寺是荆沙地区众人皆知的古迹,尤其是两根挂斗盘龙、铸工精美、高耸入云的铁桅杆(铸于清嘉庆十一年即公元一八○六年,净重四万三千余斤),更是远近闻名。但是对于它的历史原貌,用途名称,却很少有人了解,而且多有传误。现就个人所知,叙其始末作以辩证、补考。

“金龙宝地”上的龙头

早在清代初期,外地行商就云集沙市。由于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各个省市的旅沙同乡(俗称帮),为了组织各自的势力,图谋发展,以利竞争,都先后成立并修建了各帮的“商旅会馆”。清嘉庆年间,当湖南、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江苏、南京、宁波、黄州各邦的会馆建

成以后,山西、陕西为了后来居上,商场夺魁,决定两邦合建 “陕山会馆”。当时兴建屋宇,很重迷信,首先要择地脉、观风水。经过阴阳先生观察测定,“发现”位于市区西端的近郊(现纯正街上段),是一块背靠荆江堤、面临临龙门河的“金龙宝地”。阴阳先生并断言:“如果在这块宝地上,按照龙头的模样,修建堂馆,必然兴旺发达。”于是山陕二帮便根据阴阳先生指点,仿照宫殿的模式,设计修建了外是金黄硫璃瓦、内是朱红栋梁柱、门前有雌雄二狮,处处有金龙盘绕,工艺精巧、布局别致的建筑群。它的每一个独立的建筑物,都表示了龙头的一个部分:

两根金龙盘绕、堆花镌文的铁桅杆,是龙的胡须;

一座位于两根桅杆之间的小巧琳珑的戏台(春秋阁),是金龙戏耍的绣球;

大门外一对雕琢细腻的大石狮,是金龙的眼睛;

走向正殿的台阶,是龙的舌头;

正殿门外两侧的钟楼、鼓搂,是龙的两支龙角;

正中的正殿,是龙口;

正殿右侧的戏台(俗称内台),是龙的右脸;

正殿左侧的边堂,是龙的左脸。

整个建筑群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龙头形。龙头形的建筑群,又修建在金龙宝地,故有金龙寺之称。

还是“关老爷”的面子大

由于正殿的式样近似北京皇宫内的“保和殿”,而东侧的边堂和西侧的戏楼,又使人产生皇宫内 “东宫”和“西宫”的联想,再加之上盖金黄琉璃瓦,内是朱红栋梁柱,门前座雌雄二狮,处处有金龙盘绕,因而惹动了官府。当时府台传下话来:“旅沙的山陕二邦,按御用规格修建会馆,触犯了朝廷禁忌,构成了反叛之罪。”这一下可吓坏了两帮的头人,于是他们一方面向官府赠送厚礼,一方面请人谋划对策。经过苦心商讨,多方请教,最后才决定:以修建“关庙”的名义向上禀报,并同时出高价搜集关公的各种塑像供于殿堂。因为满清皇帝为了笼络汉人,十分尊崇关羽,曾封关羽为“关帝圣君”。既然关羽是“圣人”,是“帝君”,当然也就可以合法地享受“御用”的礼遇了。一则有理,二则有钱,这场官司才算了结了。所以“山陕会馆”名为“西关庙”。当时的老百姓都说:“还是关老爷的面子大。”

谁在首位的争执

“关庙”就是“关庙”,为何加上一个“西”字呢?下面再说一说,这西关庙“西”字的来由。

坐落在金龙宝地的这群建筑物,本来就是修建的山陕两帮会馆,只因触犯了所谓“朝廷禁忌”,为了搪塞官府,才灵机一动改称“关庙”。在平息了“犯禁”的风波之后,山陕两帮之间又在决定关庙的名称上,发生“谁在首位”之争。山西帮要把“山”字摆在前头,称“山陕关庙”,陕西帮要把“陕”字摆在前头,称“陕山关庙”。在争执的过程中,双方都请托师爷据理力争,欲操胜券。首先是山西帮请到了一位师爷。这位师爷在听了陈述,收了谢金之后,蛮有把握地说:“保证你们能在前。”后来陕西帮请的也是这位师爷,他在听了陈述,收了谢金以后,也同样蛮有把握地说:“保证你们能在前。”几天以后,这位师爷邀约山陕两帮的头人在一块,先由争执的双方各述己见,然后由师爷裁定。

陕西邦的头人抢先说道:“两邦合建会馆,是我们陕西帮的倡议,倡议者为先,常理如此。”

师爷赞同地说:“有理!有理!”

山西帮的头人表示反对地说:“关老爷是我们的同乡,山西人供奉山西人,我们在前,合情合理。”

师爷有赞同地说:“应该!应该!”

两邦头人异口同声地问道:“首位只有一个,到底应该谁占前头?”

师爷捋了捋胡须答道:“你们都言之有理,两帮均应摆在首位。”

两帮头人迷惑不解地追问:“两邦都是首位,那又如何摆法?”

师爷故意慢条斯理地说道:“你们山西和陕西,不都有一个‘西’字吗?为何不用‘西’当首,

就全称‘西关庙’呢?都在首位,岂不善哉!”

两帮头人都欣然同意,“西关庙”之称山此而得。

只怪龙头长了“疱”

作为陕山会馆的“西关庙”,建成以后名声大振,他们所经营的当铺、饯庄,也日益兴旺。这在“商战争雄”的当时,就当不能不引起其他旅沙行商的柄忌妒。几年以后,四川帮就在紧靠西关庙的南面,买了一块地皮,修建了一座“白骨塔”,名义上是“行善积德”,为抛尸露骨的穷人营造“公墓”,实际上则是按照当时的封建迷信,谋求嫁祸劫福,要用存尸的“白骨塔”去破“金龙宝地” 的地脉和风水,达到“尔败我兴”的目的。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国外资本输入的冲击,沙市不少民族工商业(包括陕山帮的当铺、钱庄)都逐渐倒闭。有些受封建迷信影响较深的人,还信以为真地传说:

金龙宝地龙头好,

陕山二帮发富了。

好景不长时运转,

只怪龙头长了疱。

几经劫难 存留有三

“西关庙”兴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一九二七年驻军时失火被烧,主要建筑物焚毁。日军占领期间又遭破坏。抗日胜利后,倒塌的建筑物被陕山同乡和附近居拆走,并开始在遗址上修建私房。两根铁桅杆和一对大石狮(高一丈三尺),于一九六六年被砸。几遭劫难,现在存留下来的仅有一座戏台、一对石狮和一些散残遗物。

一座戏台,是原修建在两根铁桅杆之间的外台,它下面用青石砌座,上以楠木为阁,内有雕粱拱顶,外是龙脊飞檐,面盖金黄硫璃瓦,角垂紫铜风响铃,筑工精雅,巧秀琳珑。因为当时会馆改称“关庙”,而关羽又好读《春秋》,故戏台亦取名《春秋阁》。一九三一兴建中山公园时,将它迁建于“楚令尹孙叔敖墓”之邻近,“春秋”、“楚墓”浑然一体。解放后几经修缮,现在是我市重要名胜古迹之一。

一对石狮,是原置于“西关庙”内台门外之雌雄二狮,建筑物毁坏后,掩埋于破砖烂瓦之中。一九七八年,市水运公司职工龙远安建房时,挖出后置于门外,现保存基本完好。其雕凿之粗犷,形神之微妙,算得上是两件颇具匠心的工艺品。

一些散残的遗物是:1、各种碑刻。有一块断碑上“关西商旅”四字清晰可见;2、各种建筑材料。如台砖、基石和琉璃瓦,在遗址附近修建的民房上到处可见。3、小型的饰物。如青狮、白象石雕和佛具,附近的居民亦有所收捡。

“十万”石狮游汉江

原置于“西关庙”大门外的一对石狮,是两座特大的石雕工艺品,高达三点四米,底座面积近四平方米,重量超过十万斤,是在四川雕凿完成后,用木船经长江运往沙市的。在石狮运达沙市码头以后,这个庞然大物的卸船搬运都遇到了问题。由于当时的搬运工具落后,全靠绳索扁担,再加上要翻越台阶狭窄的江堤,搬运难度很大,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在搬运过程中如有损坏,不但要照价赔偿,还会因为损坏“神灵”而带来不吉不利的后果。所以搬运头佬提出力资费要白银五千两,而且不负意外损失的责任。而山陕两帮头人则提出“宁可再加一千两,也要安全搬运到”的条件。双方各持己见,一直闹到官府。那个时候,钱能通神,最后还是按两帮头人的条件签订了搬运合约。

合约签订以后,可急坏了搬运的大头佬,他反复想到的只是搬运的难处和承担的风险,不止一次在工人当中唉声叹气地说:“我宁可倒贴一千两,也不愿冒险搬神灵。”就在他“宁可倒贴一千两”的态度公开表明以后,一个外号人称“彭鲁肃”的搬运工人,串连一伙穷兄弟,经过几天的商量琢磨,特地邀请了一位颇有地位的中证人,约会了这个大头佬。“彭鲁肃”代表工人们提出:“这次搬运大石狮的活路我们做,五千两银子我们得,如有损坏责任我们负。至于你愿意倒贴的一千两,我们和中证人平半分!”大头佬听了以后,如绝处逢生,连连点头说:“神灵在上,中人为证,立字为凭,不得反悔!”并急不可待地就在当场签立了字据。立了字据后不到半个月,这一对庞然大物就安然无损地运到了目的地。

大家一定要问,他们是怎么运的呢?原来,“彭鲁肃”和一伙工人早就想好了简易安全的办法:将装运石狮的木船,驶向汉口入汉水,经内河直接运到龙门河(便河)边的金龙寺前。由于龙门河的河岸平坦没有堤坝,而放置石狮的位置离河岸又仅有几丈之距,所以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安全地将这个庞然大物搬运到了目的地。(李南杰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