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地名文化
“倒口”怎么成了“廻澜巷”
信息来源:荆州市民政局 | 发布时间:2021-09-30 11:43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住在沙市,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长江夏季洪汛的狂躁与暴烈。每当到了二郎矶水文观测站报告到达警戒水位后,在街市上甚至可见江面上过往的帆影。所以千百年间,水灾是当地民众睡梦中的恶魇,人们口碑相传:“荆沙不怕刃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

在沙市区九十铺街东端南侧,正对着文星楼下首有一条小巷,叫做“廻澜巷”。它北起胜利街,南至荆江大堤,主干长近350米;早年间,巷子两侧房屋鳞次栉比,住有几十户人家,而且这里还办过一所小学。在当地的大街小巷中,这条巷子很有名,它的“声望”源自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当时一场大水,从上游奔涌而下,当进入荆江沙市段时,水与堤平;由于文星楼堤段顶面土质疏松,乃至于农历五月十四日那天水漫大堤,愈冲愈溃,最后口门崩塌,大堤溃决……波涛汹涌的江水从此处倾泻而下,江陵、潜江、监利、沔阳等四个县数几十万亩良田尽成泽国!

当时,地方上有位教书先生李珩看到遍地哀鸿的惨状,愤而写了一首诗《水灾后偶纪》,以纪实手法叙述了当年的受灾情况,以及灾民的艰危岁月:“庚寅五月十四日,黑云压顶远山失。急风翻盆恶风号,霹雳江怒叱鼋蛟。鼍吼狂澜里,啼声直接涛声起。天地黯淡人仓皇,呼爷携子同生死。在家溺又饥,出门行且止。回头屋数椽,宛在水中泣。转眼具有灭顶凶,何论高阜与远迩。号泣呼天天不应,伤心惨目有如是。茫茫天道循复环,堤冲溃水遍江南。夜半农人泪如注,田园庐舍浪潺潺。俯仰洪涛一无有,浮尸如水逐水走。生存幸脱鱼腹灾,憾死翻在举家后。伤心哉!祖父之窀穸,妻孥之骨骸,禾稼之盈畴,先人之遗宅,寥空一带苍茫隔……”这首诗写得椎心泣血,极述水灾中数县几十万灾民惨遭灭顶之灾之后,那种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的情景。

灾害发生的前几年,江陵一带非涝即旱,灾祸连年,原本便民生维艰;再加上为平定在英国侵略势力支持下大搞民族分裂活动的回疆张格尔反叛势力,巨额的军费开支,早已使得朝廷的财政捉襟见肘。面对着清朝的国势已经开始日渐衰微的厄运,道光皇帝原本愁眉不展,此番湖北发生大灾,更是令他穷蹙到了在破旧龙袍上打补丁的地步。鉴于一时难以支付赈灾款项,他断然宣布:“万寿节停宴席……加赈湖北监利等四县水灾。”

在旧时代,皇上过生日,叫“万寿节”;在通常情况下,朝廷都会大摆宴席,请文武百官“雅集”宴饮一通。在太平日月,群臣还会吟诗作赋,给皇帝大拍马屁。如今,一场大水冲毁了皇上的生日宴,湖北一带的大小官员起初无不提心吊胆: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长江发水灾,朝廷一次处分十年里包括原湖广总督特成额在内近百名大小官员的旧事,令他们一个个想起来都有点心惊肉跳。大水过后,地方上的府、县官员赶紧找沙市商民劝捐纳税,筹资修复堤防。在官府的主持下,众人很快便将被冲溃的大堤口门修复筑平,并重新填土夯实。

水灾过后,人们发现被水冲毁的房屋被狂流冲涮过后,形成为一条天然通道,于是在修复居宅时,以为水道不吉,故自觉将这里让开一条巷子,并以大堤曾在此倒塌为记,给它取个名字,叫“倒口”。后来,有人读李珩先生的那首《水灾后偶纪》诗,发现末尾有一句为:“我恨不能抽刀斩断东流水。”认为其情可嘉、其志可敬,于是正式呈请府、县两级衙门,正式将这新留出的这条巷子,定名为“廻澜巷”;其意味祈祷上苍,荆州一带的老百姓多灾多难,生计艰难,求老天爷多多保佑,日后长江流经此处,狂澜廻绕,千万别再祸害千百万生灵了。

今天看来,“倒口”叫成了“廻澜巷”,实在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常言道:水火无情。当浩浩大江从过了南津关后,自进入枝江县境,就因大地坡度放缓、令江流从上游挟持而至的大量泥沙沿途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河床不断抬升,也促成了堤岸不断加宽培高。再加上这片大地北通汉水,南联湘、资、沅、澧诸水,一至夏季,由东南季风送来的暖里气流,往往会使这一带暴雨成灾。长江但有洪汛一至,诸水迭加,此地当即灾祸频生,而汹涌的江流奔腾东泻,仅行至武汉以东的阳逻一线,便会因江窄滩浅而排泄不畅,大水受阻,狂流顶托回旋,顷刻间即横流漫溢,大地陆沉,尽为泽国。

其时朝廷内外交困,道光皇帝左支右绌,穷于应付,而乾隆皇帝当年规定的“岁修”章程,早因朝政窳败,吏治废弛而形同虚设,那些混迹官场的人间蠹虫胆子越贪越大,他们只图横征暴敛,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因官堤的官员趁机以公谋私,中饱私囊,官官相护,沆瀣一气,以致年久失修的荆江堤防百孔千疮,险象环生。仅以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为例,30年中江水便破堤十次,其中酿成巨灾的就有五次之多。。一但水灾发生,难民流离失所,妇孺哀鸣嗷嗷;尸骸载沉载浮,流殍泛江;鬻男卖女、沿街乞讨的受灾百姓彻夜哀鸣,声闻四野……大水无情,焉有“廻澜”之道!

“倒口”成为“廻澜巷”,是旧时代斗升小民一厢情愿的梦呓,是地方士人祈祷上苍的祷词,也是地方官府藏奸躲懒、敷衍塞责的官样文章。据近人王百川《沙市志略》记载,在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亦即“廻澜巷”的形成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在沙市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蓝田巷)巷尾接堤畔,江水盛时,下渗漏涓涓不澈,沿途绕彻。乙巳夏,荆太守程伊湄督堤工锄深至三丈余,得古墓古椁,仅存胫足一具,数尺许,身长可想。迁骨筑堤,漏仍在。咸丰年间,街浚长沟,漏遂伏流于下。”这段记叙是说,人们在堤脚下发现有个地方渗漏溢水,那水绕巷流淌,一直到拖了三年,荆州知府程伊湄才派人来挖开检视;堤面掘开后,发现堤身内有处古墓葬。程伊湄没当一回事,只是用土掩好了事,可渗漏如常,后来干脆挖一道地沟,引出渗水使之外流而告结。到了咸丰年间,地方官干脆挖了一条沟,再盖上石板,让渗水流进利埋在地表下的沟中……后来,一场大水冲决而出,让那条蓝田巷整个倾入江流之中。如此看来,到了清朝末年,朝廷纲纪废弛,吏治败坏,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像荆州知府程伊湄这样的地方大员,对于长江水灾这类重大险情,都抱着一种眼不见为净的态度而蒙哄世人,那么其手下的那些混账官吏们愈加敷衍塞责,渎职失察,掉以轻心,草率了事之举动,如何不令人触目惊心!

所以说,沙市在旧社会连连发生重大洪灾,与其说是天灾,毋宁说是人祸!类似于“倒口”成为“廻澜巷”的黑色幽默,无疑是对封建时代昏庸官僚的一种深刻嘲讽。(陈礼荣)

沙市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办公室报送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