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地名文化
离湖一一披发行吟泽畔,与屈原相关的地名故事
信息来源:荆州市民政局 | 发布时间:2020-05-29 09:50

屈原(前340年一前278年),名平,字灵均,故里在今湖北省秭归县香溪镇,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与楚王是本家。他学识渊博,善于辞令,任右徒(相当于副宰相),直接参与楚国的内政、外交活动。他热爱祖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对内主张改革内政,修明法度,选贤任能。对外力主合纵抑秦,先使楚富国强兵,然后统一六国。但楚怀王刚愎自用,是非不辨,听信郑袖、靳尚、子兰等人的谗言,将屈原降为三闾大夫,逐出郢都,流放到楚国的南部云梦泽。屈原在洞庭湖一带的长江南北两岸长期漂泊,其间多次滞留县境,留下了众多的足迹。

离湖。在今荒湖管理区毫口镇。相传,屈原被流放后,沿着夏水(即县境内荆河)南行,来到一个大湖旁,屈原边走边看,悲愤满腔,思绪难平。不觉来到湖边小墩毫口,饥饿劳累,精疲力竭,瘫软在一渔家的门前,被户主老大娘扶进了草堂。老大娘得知是深受敬仰的屈原大夫时,用家中上好的食材,做出香喷喷的甜饼给屈原吃。屈原吃了,连声称好。后来人们称此饼为“屈原饼”。屈原在老大娘家住了一段时间,天天披发行吟泽畔,写出了千古传颂的长篇抒情诗一一《离骚》。后来,人们把屈原居住过的小墩毫口所在的湖泊称为离湖。清同治《监利县志.方舆志.古迹》记载:“离湖,在县北七十五里”。

濯缨台。在今黄歇口镇古井村的杨家台。相传屈原流落到此时,在此“濯缨”(洗系帽的带子)。屈原在此创作了他的名篇《渔父》。濯缨台因屈原著《渔父》而闻名于世。历代《监利县志》均将其作为名胜恭录刊载。清同治《监利县志.方舆志.古迹》记载:“濯缨台,在县北七十里。《舆地胜记》:“楚屈原濯缨处”。不少文人墨客慕名到此怀古赋诗。明代扬州人崔铜,在嘉靖年间(1522一l567年)任礼部右侍郎乘船过监利时,赋有《濯缨台怀古》诗一首:“监利千山风雨多,濯缨台下涨寒波。停舟细问灵均处,更有清流是汨罗”。本县清代学人潘有鲲《濯缨台怀古》诗云:“薄暮寒郊野色苍,荒台百尺枕沧浪。鸦啼古木西风急,雁下平皋落日凉。渔父烟波谁和曲,词人香草漫寻芳。濯缨犹指平湖水,楚些招魂此故乡”。

望郢亭。在今白螺镇狮子山。有一天,屈原要涉过大江去湖南潇湘,离日想夜思的郢都更远了。他恋恋不舍地来到南望洞庭的白螺狮子山上,遥望郢都悲愤万分,接连写下了《哀郢》和《涉江》两首著名的诗篇,表达他对郢都的怀念,对蒙冤受屈的悲愤和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感。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这里建了座凉亭取名望郢亭。

荆河垴。也称西江口、三江口、洞庭湖口,在今白螺镇荆江村。屈原在狮子山接连写下《哀郢》和《涉江》后,来到了这里。这里是长江、荆江、湘江(洞庭湖水)汇流处。屈原从这里“旦余济乎江湘”,浪迹江南。

离湖读骚。在今荒湖管理区驻地毫口镇。屈原离开毫口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吟写《离骚》的地方修建学馆,招收学子,专攻《离骚》,史称“离湖读骚”,为古容城八景之一,历代《监利县志》都有记载。历代吟咏《离湖读骚》的诗词多不胜记。明末清初,监利诗人罗朝伟有《离湖读骚》诗一首:悲歌慷慨寄孤台,写尽离骚心未灰。除却渔翁谁是伴,兮些不胜后人哀。

三闾庙。也称屈原庙、三闾寺,在今容城镇三闾村(三闾村因村中有三闾庙而得名),建于东汉时期,是县民祭祀屈原的地方。庙内塑屈子像,峨冠广袖,长剑配身,昂首问天之状,立无字碑,置焚香炉。自此,平民百姓,文人墨客,纷纷进庙焚香敬奉,挥毫题诗。自称“孤独异乡人”的晚唐诗人崔涂经过此题诗一首,名《屈原庙》,刻于庙内。诗曰:“谗胜祸难防,沉魂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庙古碑无字,洲晴惠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后人阅此,怆然泪下。

屈子祠。在今荒湖管理区驻地毫口小镇,建成于1997年6月6日。

所建为二层仿古楼宇,粉墙红瓦,四檐高翘,雕梁画栋,典雅庄重。高悬于二楼的烫金祠名,系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亲笔所题。每逢五月初五,学生常在此举行纪念活动,凭吊诗人的丰功伟绩;荒湖地区“行形”诗社组织会员和诗词爱好者在此吟哦诗作和交流心得体会;县“离湖”诗社组织社属会员专程到此采风,并出专辑,盛情发行。这里已成为屈子文化的活动场所。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