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阅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地名文化
监利一一监收渔盐之利,监利县名来历的故事
信息来源:荆州市民政局 | 发布时间:2020-05-09 09:28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王孙权乘蜀军守将关羽进攻樊城(今湖北襄樊)之际,派呂蒙率军乘虚袭占荆洲,擒杀关羽。从此,荆州南郡等四郡,为孙权所有,监利地域上的华容、州陵两县成为东吴属地。东吴黄武元年(222年),孙权在华容县中划出一块地方设置监利县,设治于鸡鸣铺附近。

县名为何叫监利?

1959年版《监利县志》记载:公元222年,监利地属东吴所辖,便在此始置监利县,以图收鱼盐之利。

鱼之利是显而易见的。监利北依汉水支流东荆河,南有长江沿县境蜿蜒曲折160多公里,县内河湖港汊密布,称百湖之县,鱼资源特别丰富,鱼之利颇丰厚。

说到盐,现在监利并不产盐。但是,监利现在不产盐,并不能说早在l800年前三国时期不产盐。相传,在古代,监利是盐产地。今县境分盐镇一带,曾有“应赶”、“紫龙”二山,山涧溪水味咸,含盐量高,称为“盐溪”。且有“盐溪八景”之说。据现在勘测发现,现分盐镇所在的监中与监北,地下仍有盐层。这些说明监利在当时曾是产盐之地。

相传,在古代,监利县还是盐的集散地。监中分盐镇,历史上曾称“盐市”、“盐关”,可见历史上分盐曾是盐的集散地。直至民国初期,仍先后称“分盐司”、“分盐署”。何谓分?就是川盐到此不再东下,淮盐到此不再西上。据《监利县地名志》记载,监南沿江的三洲镇,相传古时候曾有大盐船在此遇风浪沉没,故此地得名为盐船套。这也可以印证历史上监利曾是盐的集散地。

西汉建立不久,盐就由国家统一熬制、收购、销售、经营和管理,称“莞盐”,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后来为历代所沿用。根据以上分析,监利既是盐产地,又是川盐、淮盐的集散地,官府在此监收盐之利是合情合理的。可见,三国时,孙吴政权设县命名为监利,是要“监收鱼盐之利”。监利,因“监收鱼盐之利”而得名。

关于监利县名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1994年版《监利县志》载:因监利“土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吴设卡派官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名”。1995年版《中国地名语源词典》、《湖北总志.荆州沿革》、清顺治《荆州府志》也持此观点。有专家查相关历代古籍.,此说法最早源于明万历年间的《郡县释名》(26卷,郭子章撰)一书。《郡县释名》是一部关于万历时期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及其所辖各府、州、县名来历的著作,其湖广卷上记载:“孙吴置监利县,正以地富魚稻之利,令官监办之,故名监利”。

监利稻作农业源远流长。监利先民早在6000年前就开始了水稻的栽培和种植。1973年在福田镇发掘的柳关遗址中,出土了稻草灰烬遗存,就是最好的证据。我国研究古代农业科技史专家卫斯,在他的《关于中国稻作起源地问题的再探讨一一兼论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一文中,列举了包括柳关、福田等长江中游5000多年前的数十处遣址的稻烬,来论证我国稻作起源在长江中游地区。由此可见监利地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为什么至明代万历年间才有地富鱼稻的富稻之说呢。主要是监利发展稻作农业的大前提--长江水患的治理,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基本解决。据县政协编《监利历史》记载,流经监利县境的长江,至宋时河床才逐渐单一化,统一的河床才最终形成,河水才落水归槽。流经监利县的东荆河水道也开始形成。为大面积植水稻提拱了有利的条件。但长江堤防问题仍未解决好。虽晋、宋时期分段挽修了部分长江堤,但堤未连成一体,在明代前仍然摆脱不了冬浅夏盈,水小则枯,水大则漫,“小水收,大水丢”的望天收状态。

明代嘉靖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539一1542年),荆州府修筑了连接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沔阳(今属洪湖县的沿江地带)等县的江堤1700里,使沿江大堤基本形成。监利境内江堤又经多次溃口、修堵,直到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堵筑庞公渡,长江堤防才第一次连成一体。东荆河堤,五代时,南平王高季兴修有高氏堤130里,宋代以后民众沿东荆河修筑了很多民垸,具备了一定的抗洪功能。.至此县内水稻产量才比较稳定的逐渐增长,才有明万历时期《郡县释名》一书中第一次用“稻”代替“盐”,提出“以地富鱼稻之利,令官监办之,故名监利。”

从“监收鱼盐之利”到“监收鱼稻之利”,一字之差,反映了监利立县近1800年来,监利人民治理大江大河,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稻作农业,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这是我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中华民族5000年来生生不息的根基。

监利人民世代传承了这种伟大情神。2009年、2010年,国家农业部授予监利县“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2017年5月,中国流通与加工协会向监利县授予“中国小龙是第一县”光荣称号,认定监利县小龙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监利“以监收鱼稻之利”的美名,实至名归。

打印|关闭